无标题文档
您好,欢迎光临桃江县国土资源局网站!今天是: 简体版 | 繁体版 | RSS订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群导航 省厅主站 区县: 用户名: 密码:
 
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12336
违法用地电话:0737-8200626
廉政举报电话:0737-8201322
县长热线:0737-8217777
 当前位置: 首页 > 办事服务 > 资料下载
      
2008年中国国际地球年4.22第39个世界地球日宣传资料
作者:资料下载 来源:$$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4-22

   

  前        言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绝大多数国家都会举行纪念活动,以增强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内发起和组织了保护环境活动,得到了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团体共2000多万人的响应。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国际地球年 

  “国际地球年”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地学为主导的国际年活动。2000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最早提出“国际地球年”的设想,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此议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决定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同发起组织“国际地球年”活动。2004年,“国际地球年”的活动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学会140多个成员国的支持。2005年11月22日,在联合国召开的第60届大会上决定:2008年为“国际地球年”,以期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参与。活动将从2007年持续到2009年,通过三年的时间完成相应的科学计划和推广计划。“国际地球年”的宣传主题是:认识地球——地学为社会服务。“国际地球年”活动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学教育和研究,提高公众对地学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全面宣传地球科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促进地学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2008年“世界地球日”与“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主题 

  “世界地球日”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每年“世界地球日”,世界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确定自己的主题。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4月22日,都在全国举行大规模的地球日宣传活动,并确定不同的宣传主题。今年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地球日的主题与“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口号是一致的,即: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国际地球年”关注十个问题 

  “国际地球年”活动号召科学家研究与社会特别相关的10个专题: 

  地下水资源——缓解饥渴的地球; 

  自然灾害——增强意识,降低风险; 

  地球与健康——构建安全的自然环境; 

  气候变化——岩石中的记录; 

  自然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大城市——走进地球深处,构建安全空间; 

  地球深部——从地壳到地核; 

  海洋——时间的深渊; 

  地壤——生命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地球与生命——多样性的起源。 

  地球的构造及历史演变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46亿年以前,地球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才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地球的“外套”。地球大气组成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还有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地球表面积71%为海洋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在表面拥有液态水的行星,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地球与人类 

  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人类及人类所赖以存在的一切都源于地球。人类是在探索中才逐步认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经历了适应自然、征他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早期的人类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然界的奴隶;后期的人类特别是当代人类,其主观能动性被夸大,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但人类在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界的反作用,感受到了各种自然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认识到了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必须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地球这个唯一已知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持续发展道路,培养起一种新的资源伦理观念,做到尊重自然,科学合理地有节制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维护地球的健康。 

  地质学与地球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 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科学。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认识、利用、管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地质科学的基本任务。同时,当今的地学研究范围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都囊括于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进行整体探索。地学的任务不再仅是解释地球的过去,而更着重于管理地球的现在,保护、预测地球的未来。“国际地球年”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提出的,其目的是加强地学为社会服务。 

  地球与土地 

  据统计,地球总面积为5.10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有71.8%;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据29.2%。陆地总面积中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处于干旱地区,20%处于山地陡坡,10%为缺乏土壤的露岩。除去这些,剩余额30%才属于“适居地”。全球的耕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 

  土地是人类及地球上多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当今,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所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质学对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研究,特别是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地退化的发生机制与演变动态、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对土地变化的预测与恢复重建研究,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5%,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66.1%(山地占43.5%、丘陵占11.7%、高原占10.9%)。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森林分布在山区,耕地资源非常珍贵。 

  地球与矿产资源 

  地球资源指地是地球能供给人类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物质原料。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90%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地球上探明的可采储量石油有1万亿桶,可供使用45—50年;天然气有120万亿立方米,可供使用50—60年;煤炭有1万亿吨,可供使用200—220年。全球已探明的主要金属与非金属矿储量为1450亿吨。其中,铝可保证供应约222年、铜33年、铅18年、汞43年、镍51年、锌20年、铁矿石161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随着全球地质科技工作者对地球上潜在有用矿产资源储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一致地预测地球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十分有限,甚至枯竭。然而,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理智地使用这些资源或寻找新型、清洁的可替代能源。 

  地球与水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38.6亿立方米。地球表面目71.8%被海洋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来97.2%的水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2.15%,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0.65%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全世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定4000万亿立方米,人类生产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仅有105万亿立方米。据联合国预测,50年后每个国家里将有1/4的人要面临缺水的困扰,1/2的人口有可能暂时面临因为水短缺而危及生存的危险。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地球上所有的水比喻为一桶水,那么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地球与灾害 

  世界自然灾害分为三种,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其中地质灾害分为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球上的自然生存环境有时对人类生存会造成威胁,特别是人类对地球的不合理使用与过度开发,会使这种威胁进一步加大。利用地质手段预测、预防、评估自然灾害是人类减轻自然灾害所必须的关键方法。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几个国家之一。2007年,我国实际发生各类地质灾害怕2.5万起,共造成59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全年,我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成灾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2亿元。我国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超采,已出现9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近年来,我国连续遭遇干旱、洪涝和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地球与生命 

  地球环境的演变决定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而生命过程又影响着地球表层环境以及大气圈、水圈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独特产物,对地球生命维持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研究地球与生命的互动,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最晚在距今200万~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资源形势严峻 

  我国土地、矿产资源人均相对不足,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状况。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等有限资源保障程度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其中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可采年限石灰石为30年、磷为20年、硫不到10年,钾盐现在已是需远大于供。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土地质量较差,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约占60%。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873立方米。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 

  人类要与地球和谐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外共融。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那种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可观数字,为此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关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走出一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经历了近300年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人口问题等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的持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和环境容量所带来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的核心是发展。它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节约资源从我做起 

  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尽量节约地球给予我们的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不仅是资源形势的需要,也是人类得以在地球上永久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公民对子孙后代的道义责任和伦理责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后     语 

  2008年是“国际地球年”,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国际地球年”中国全委会的总体部署,为配合做好宣传工作,我们编辑了“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宣传展板。 

  展板以科普的形式,介绍地球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球与资源的关系、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的资源形势和政策等,意在增强人们对资源的优患意识、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自觉性。 

   

  

上一篇        下一篇
无标题文档